推一下《里斯本丸沉没》
是个纪录片,豆瓣简介如下:这是一部东方的“敦刻尔克”,是一部关于纪念中国渔民伟大壮举的纪录片电影。电影人方励和摄制组通过详尽的历史调查,极尽所能地寻访英、美、日、中核心当事人及后代,试图无限接近中国舟山东极岛附近海底30米处的二战“死亡之船”——“里斯本丸”的沉船真相。
我上周六去看了,还是很被感动到。纪录片导演采访了大量的亲历者后人,有两位亲历事件的英国士兵还有一位参与救援的中国渔民也出镜了。这三位当时都已经90多岁,在这个采访过后没多久三位都去世了。 估计中国渔民没发现这事,鬼子会把这批战俘全弄死然后反过来炒作盟军友军攻击反间英米
结果事情败露,从货船运俘,机枪射俘,到伪装救俘
整个丑陋到无以复加了 导演上个星期来上海路演宣传了,不知道消息错过了
朋友去看的感想是里面的英国大兵都是帅哥 访谈形式的纪录片,展现当年事件实际过程用的动画,感觉可能会有点闷+缺乏“拳拳到肉”的大场面
听说拍寻找沉船和显像的过程有点意思,大概因为是导演自己擅长的事
对票房和实际影响力比较悲观,毕竟连卡梅隆的泰坦尼克相关纪录片《六人》都不行
其实这个事情好好拍,拍成剧情片都是不错的题材的,不过需要好编剧,而且是意识形态正确、不带私货的编剧
六人展现的是海外流人的苦难艰难,这个题材完全可以展现中国普通人在二战反法西斯战场平凡而伟大的贡献,意义都不一样
只不过我们以前不怎么搞自卖自夸式的“宣传”。不过现在拍一部这样的片子我觉得完全没问题
人世间这样的故事是值得被书写的
同题材剧情片东极岛据说拟定导演是管虎,豆瓣页面显示演员有朱一龙吴磊等,比较难评
有个短片,导演是于镭,写着于镭名字的海报甚至都还在这个页面的海报展示里
最后,对遇难盟军士兵哀悼,对救人的中国百姓感佩且自豪
—— 来自 Xiaomi Redmi Note 8 Pro, Android 9上的 S1Next-鹅版 v2.1.2 去了解了一下,这个片子有四个视角,那还是有点意思
英国战俘的后代悲痛欲绝地哭诉父辈经历的苦难;
美国潜艇兵的后代自豪父辈完成了任务、同情英国人遭遇、痛斥日本人无耻;
日本船长的后代小心翼翼而又尴尬地解释皇军太坏了,在日本必须要合群;
中国渔民的后代平静地讲述当年的营救经过,似乎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是一个对英国人、中国人甚至美国人来说都很伟大的故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年误击友军的美国人也知道悔恨,而始作俑者日本人却毫无反应,这就是同行的衬托。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整个故事只有一个缺陷,就是英军其实也是和日军一样的殖民者、侵略者,他们只不过比日军早来了一百年。英军所经历的帝国主义战争,与中国人民所经历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两码事——虽然这二者并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电影没有提及这一点,倒也无可厚非,毕竟那些英军战俘也已经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为帝国主义而来,却为反法西斯而死,也算一种功德。
解释一下:这些英军是港英部队的人,是香港沦陷后被日军俘虏的,所以原文作者说他们是“早来一百年的侵略者、殖民者”
----发送自 STAGE1 App for Android. beeandf 发表于 2024-9-11 01:06
去了解了一下,这个片子有四个视角,那还是有点意思
而且当初鸦片战争时舟山群岛就被英国人占领过的
只能说中国老百姓真是太善良了
这个故事其实真的拍剧情片,情节内容也是丰富的
除了渔民从海难中救人,后续还有日军搜村、押人,村民仍然在高压下藏了三个幸运的英军战俘,后来保护他们通过日军封锁线,最终三人去到了重庆的英领事馆获救
如果有好的靠谱的编剧,真的是很好的题材
----发送自 STAGE1 App for Android. 日本人真的厚脸皮还好意思说不知道,还拿气氛无法反抗来开脱 整部片子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日本学者的礼貌和虚伪,很能体现当代日本人的错误历史观还有缺乏人性的本质
—— 来自 鹅球 v3.0.87-alpha 1940年,“里斯本丸”在巴西改装成货轮,随后被日本军方征用。
1941年12月8日,日军从中国广东省进攻香港,几千名英国士兵抵抗日军17天后投降。
12月25日,圣诞节当晚,英国殖民总督马克·杨爵士在九龙半岛饭店向日本第23军司令酒井隆中将签署了正式投降书,香港至此全部沦陷。
香港沦陷后,大批英军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籍官兵被俘,总数约8700余人,集中在靠近码头的九龙深水埗等地临时营地。
1942年9月25日,香港英军战俘自深水埗开始登船“里斯本丸”。
9月27日8时10分,该船正式起航前往日本九州的门司港。
此次航行,“里斯本丸”号共计船员77人,警卫队26人,战俘1816人,另搭载第8610部队自内地归途部队以及随行将校、下士官兵共计778人。随船装载的各种物资共计1676吨。
值得注意的是,行船次日,船上已有部分人员罹患“登革热”。
10月1日晨7时许,“里斯本丸”航行至舟山群岛以东海域,因船体武装有大炮且没有悬挂任何战俘标识/旗帜,旋即遭到美军潜艇“鲈鱼”号袭击,连发6枚鱼雷,重伤船尾。
船尾被损坏后,导致船只动力系统瘫痪,船体基本原地打转。
当日闻讯后,驻防舟山之日本海军第13炮舰队司令矢野美年大佐,率领十余艘舰艇和运输船陆续赶到出事现场。矢野美年大佐首先决定撤离船上换防回国的日军778名官兵及受伤船员。紧接着计划由“丰国丸”拖航“里斯本丸”,一夜拖行25海里,中间三次断绳,沉船危险似乎不可避免。
午夜时分,警卫队指挥官和田秀男少尉在船上日军最高指挥官杉山中尉支持下,一意孤行封闭关押所有战俘船舱的舱门,致使战俘们陷入绝境。
此时,第1号船舱即有两名战俘病亡,其他船舱也有战俘死亡现象。
10月2日上午8时20分起,眼见救船无望,救援船队指挥官矢野美年大佐随即两次向“里斯本丸”发出指令。
第一次发出准备弃船的信号,即是“船上所有人准备弃船”,25分钟之后,矢野美年大佐第二次发出弃船信号,将第一次命令修正为“把军人和船员转移到‘里斯本丸’船边的一艘船上”。
据此,一部分警卫队员和船员转移到“第一黄埔丸”上,余皆跳海被附近舰艇救起。而船上的一千多名战俘却成为了“弃子”。
值此危急关头,战俘们奋起反抗,冲出舱门,抢在船沉之前的10多分钟,大部分人成功跳海逃生,一部分人未来得及出舱遇难。然而,日军非但不对已经落水的千余名战俘施救,反而有恃无恐的开枪射杀船上和海里的落难战俘,上演了一场海上“围猎”。
就在战俘们万分绝望之际,附近海岛的中国渔民闻讯即自告奋勇纷纷撑船下海,数十艘小钓木帆船竟然敢于闯进庞大的日军舰艇群阵,且于日军眼皮子底下奔走呼喊救人,实在出乎日军意料。
纵观“里斯本丸”遇袭、曳航直到沉船全程,其所到之处均在中国东海区域内,已经非常贴近公海和国际主航道了。这一大片海域排列着大西寨岛、黄兴岛、庙子湖岛、青浜岛、西福山岛、东福山岛等170多个岛礁,统称中街山列岛,最高点为东福山,海拔300多米。
因诸岛地理位置偏僻,远离大陆主岛,又时逢乱世,乡政无人问津,各种力量包括日本人、抗日游击队时来时往,可谓远海“真空”地带。
是时,海岛渔村居民主要依靠捕鱼为生,生活贫瘠,物资匮乏。“里斯本丸”沉没当日天气较为晴朗,海面刮着东风,正值东北涨潮时候。
随着沉船海难发生,大量落水人员和船尾洞开的成捆物资顺着海水潮流,就近涌向青浜、庙子湖、西福山诸岛。战俘们或紧抱漂浮物随波逐流,或独自游泳逃生,竭力在狂风怒吼中挣扎,其状甚为凄惨。
兀立于海面上的这几个小岛周边陡峭,岩石、海礁众多,海潮在岩石之间来回翻滚,一些泅水的战俘好不容易接近岩石,即被浪潮重又卷走丧命。
海岛贫苦渔民初时发现顺着潮水漂移来些许布匹等物资以及少数落水的人,全岛皆惊,遂纷纷摇船出海一边救人一边捞取物品,但很快便意识到情况严重。
渔民们发现海上落难人数众多,仅靠少量渔船援救根本就无济于事,而且附近又停泊着多艘日本军舰威慑。
当渔民们闻知此事立即自发地倾岛出动,男人们摇着各家各户小钓木帆船全力以赴穿梭不停地下海救人,妇女们则在岸上紧张忙碌接应。
当时凡是有船有能力下海的,包括十来岁会浮水、摇橹的海娃,基本上都出动了。众人皆一心一意救人,顺带捞取物资。
在此期间,也有当地的头面人物组织群众参加营救工作,使海面大营救由自发、零散到有组织的进行,明显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青浜岛由赵筱如、唐品根、翁阿川、唐如良、许毓嵩5人发起,以“情势严重、人命关天”为由,通传全岛渔户总动员,出动渔船30艘,救助44船次,营救英俘278人(内有西福山营救的62人)。
庙子湖岛由沈万寿(时年71岁)、吴其生、吕德仁、沈元兴、沈阿明等5人发起,出动渔船16艘,救助21船次,营救起英俘106人。
所有出海的渔船都尽全力救助落水的人,能装多少人就装多少人,有的渔船因超载而倾翻。
由于各家渔船大小不一,载人多少不等。在营救过程中,濒临绝境的战俘仍然表现出良好的个人素质,没有发生争抢登陆船只现象。
两岛渔民奋力救助至午夜为止,历时12小时,共计救起英俘384人。
因海面潮急风大,除了一些人自行游到安全地方外,许多体质虚弱的战俘死难海上,根本无力游到几英里开外的安全地带。
这次海面大营救范围比较广,泛指在青浜岛、庙子湖岛、东福山岛、西福山岛、葫芦岛海面上救捞。
“里斯本丸”沉船之际,1000多人跳入大海四处逃生,随波逐流,散布在大片海域,还有的自行游至无人岛礁,被出海的渔民救出。
人们忙于打捞活着的战俘,不排除一些溺水身亡或者抱着漂浮物挣扎的战俘被海潮冲到更远的地方,例如葫芦岛,才被当地人发现。
被救英俘的安置地点有两处,被救回庙子湖的,集中于天后宫和捕冬厂;而青浜人说,英俘先分居百姓家,尔后集中于天后宫。
青浜沙浦的“四姑庙”也住过少数英俘,后来也集中到了天后宫。
英俘集中住处的主要原因,一是当地渔民住房狭小,且多为茅屋,实在是不堪容纳;另外,外国人和当地渔民的生活习惯不同,两相骤然居住一处自然颇多不便。
期间的整个营救过程,青浜、庙子湖、西福山诸岛青壮年男丁几乎全都动员起来撑船下海。
他们不顾潮涌浪急,尤为不惧怕海面上停泊着的日军舰艇威胁,迎着枪林弹雨,或父子、或兄弟、或船伙,摇着一艘艘木船冲向出事地点,义无反顾。
当时每船每次少则救护两人,多则救护二三十人,且反反复复赴海营救,把个人生死完全置之度外。
可以说,当年生活在东极的海岛居民,从记事的稚童到年迈的老人,凡是目击和参与救助英国战俘的人,心中都留下了极深的历史烙印。
渔民们不只是救起活着的人,同时也捞出死去的战俘并妥善埋葬。
10月5日,幸存战俘被押至上海集中,6日乘坐“第一真盛丸”海运至日本工厂。在渔民和地方抗日武装掩护下,仅逃出3名战俘,辗转护送至当时的大后方重庆,交由英国驻华大使馆接收。
10月8日,日本《朝日新闻》专题报道了“里斯本丸”遇难之事。此后至12月底,美国、澳大利亚、中国、英国等国的媒体也先后报道了“里斯本丸”事件。
1943年3月26日,英国仍经瑞士转交日本外务省抗议件,代表本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新西兰政府,共同抗议日本野蛮行为,要求惩罚当事人。
5月20日,日本外务省经由瑞士国驻东京公使馆,正式以书面形式答复英国政府,为其罪行进行狡辩。
1945年9月,日本投降之后,散处各地的“里斯本丸”幸存战俘,最终平安回家763人。
1946年8月27日至10月18日,香港军事法庭开审“里斯本丸”警卫队翻译新森源一郎,判处其有期徒刑15年。
10月23日至11月29日,香港军事法庭开审“里斯本丸”船长经田茂,判处其有期徒刑7年。
自1946年后,英国政府便开始考虑怎样答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问题,并且指示驻华大使与中国政府联系,积极准备衔接答谢方式,如何惠及渔民群众。
差不多同时期,米德尔塞克斯团的上尉曼恩在幸存者中筹措了一笔基金,目的是将所得款项捐赠予中国海岛渔民群众以表示真诚的感谢。
1948年4月12日,英国驻华大使馆在南京致函中国外交部次长叶公超,陈述英军战俘搭乘“里斯本丸”遇难过程,表明英国政府已专门准备一笔款项赠予东渔父岛(即东极诸岛)居民。
1949年2月17日,香港当局悼念“里斯本丸”英军遇难惨剧,并且高度赞扬中国渔民勇救落海英俘之殊凡功绩。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也发生过类似的运载战俘船遭遇海难之事,但封闭船舱,将战俘生存几率降至最低,“里斯本丸”是唯一个案。
在“里斯本丸”事件期间发生的屠杀,不仅是一场可怕的战争罪行,其原因仍然令人费解,也是不必要发生的惨剧。
被鱼雷击中后,该船漂浮超过24小时以上,日本设法撤离自己的军队,并有足够的时间把英国战俘从船上撤走。
当让所有战俘在沉没时随船一起沉没这个计划败露时,日军又企图屠杀所有那些逃离沉船并跳入海中的战俘。
战争结束后,当战俘返回家园时,有几人写下了他们的经历,并出版了许多相关问题的书籍。
如果单纯从当时日美双方关系来看,处于战争状态下的敌对关系,美军潜艇在不明真相情况下对日军船只发起主动袭击也属正常。
只是由于“里斯本丸”搭载了大量的英军战俘且占船上总数的大部分,这次袭击的结果意外造成了盟友英军近半的战俘因此丧生,这也使得这一乌龙行为成为了战争史上惨重的“友军误伤”事件。
“鲈鱼”号潜艇袭击“里斯本丸”号直接造成将近900人在短短一天时间内死亡,等于是一次具有相当规模战斗的死亡数字,这一数字确实惊人。
造成如此这般的惨剧,人们自然要去了解造成惨剧的原因,追究相关的责任人。
而这正是相关各方都极力要把责任推卸给敌方,以便洗刷自己的一个关键原则立场。
----发送自 STAGE1 App for Android. 六人的内地票房是380w+,本片目前已经370w+,上映6天
----发送自 STAGE1 App for Android. 豆瓣开分9.2有点没想到 看完了,反战的部分感受到了,但事实还有很大一部分没讲清楚。日本那边的视角就是一团迷雾。决定处决所有战俘的命令发出去,知道或执行的人应该是很多的吧。那些有说有笑撤离里斯本丸号的日军,在江面上射杀水中俘虏的日军,可能是接到了新命令去东极岛村子里搜捕俘虏的日军,加起来人很多,就没有找到一丝半点记录和后人吗…… 看完之后甚至想找个时间去东极岛玩了,其实最触动我的反而不是电影本体,而是我看完查了下方励的资料,发现他已经70岁了,他在60岁的时候开始拍这部纪录片,他没和片中那些老人差多少岁。 https://img.saraba1st.com/forum/202405/25/141555s7g77kvurgz2n2in.jpg
藏人的那个洞
beeandf 发表于 2024-9-11 01:46
这个故事其实真的拍剧情片,情节内容也是丰富的
除了渔民从海难中救人,后续还有日军搜村、押人,村民仍然 ...
{:3_1748:}我趣,这拍得好出来就是逃离德黑兰的级别啊
看到最后所有相关者都去世了,还是挺泪目的。保持这种克制只是真实通过对话和录音来反映当时的情况真是不容易。 前两年就在关注这个片子,现在终于上了。看之前其实有些担心,片子会不会用力过度或者立场偏斜,实际观感却十分舒适。片子的视角保持尽可能的客观与中立,有条不紊地将这一历史实际抽丝剥茧地展示在大屏幕上,仅仅是事实本身,就足够具有冲击力。尤其是一路看到战俘们好不容易逃脱船舱,还要面临一重又一重磨难的时候,那种绝望感憋得人透不过气。当中国渔民终于出现对他们伸出援手的瞬间,那一份绝处逢生的感动、希望和温暖简直无以言表。后续村民们即使自己十分贫苦,也依然尽力给战俘们做饭穿衣,甚至进一步保护下三位战俘,突破重重封锁一路将他们安全护送到重庆,中国人的善良真的,令人动容。
全片唯一让我忍不住呸出声的就是日本那个学者,看似客客气气,措辞却轻飘飘的“可能或许”“造成迷惑”,恬不知耻的一副狗样,让人恶心。相比之下,里斯本丸船长的后代虽然扭扭捏捏说不知道这事啊,日本很难有不同意见要读空气啊,但好歹还肯承认这是犯罪,不过最后还要洗白一波“哎呀死了就不能保护人了呢”。呕。
十分佩服导演方励的行动力和高素质,这是一部值得沉下心去观看的好纪录片。
推荐。 在看C6的栏目,某个影评人说因为这部片打的基础,之后管虎的东极岛上映的时候票房可能会因此得利,吗的听着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非常不看好后面管虎的故事片改编,一个是因为管虎这个人这几年在历史题材上争议太大了,另一个是因为这个题材在当下几乎只能以偏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视角呈现,但这样实际上又与这个故事的真正内核——人道主义、国际主义、反战是完全背离的。你敢想象昨天还在志愿军、长津湖、金刚川里痛宰美帝,今天就要在东极岛里和英国白皮称兄道弟吗?无论怎么拍都不会讨好。
这个片子最适合诞生的年代是上世纪90年代,就是那个诞生黄河绝恋、红河谷、紫日的年代,整个国家包括整个世界的主旋律是地球村、共同体,相逢一笑泯恩仇。如果交给斯皮尔伯格这样的导演,估计会出另一部经典。华语里上一个试图做此类尝试的是吴宇森的太平轮,想将个体的悲欢置于阶级的冲突对立之上,但结果证明并不成功。 晚上看 视角足够丰富 +7
没有用真人演员还原当时情景 +1
主角的决心让在世的当事人说出最后一段话 +3
日本人虚伪丑陋 +10
20/10
遗憾就是无耻的日本人采访到的太少
脸谱化、挖掘浅、不管对于整个二战战场还是抗日战场都没有太大意义,如果早二十年或者十年亲历者还在可能还好一些,现在大部分都是只有儿女孙女来说一些模糊的印象,哪怕是单从记录片的角度,都不算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楼上说得挺好的,文青崛起的时候可能会有不错的评价吧,现在要不是前期微博小红书吹了一波卖房拍电影,方励一个入籍美国的导演在对台作战越发明显之际上这么一部主要站在英国人视角里反战的片子,不被键政的拉出来批斗就不错了 对方励有点好奇,随便搜了一下
因为在凤凰山机场送蒋介石的那一幕,方励的父亲背了20多年的特务黑锅。方励12岁的时候开始经历抄家,他父亲把他送到内江,当电工。
第一次正式离开成都,方励17岁零三天。“整个铁中1200名学生,全部送去插队,去修铁路,算下乡知青。”方励被分到贵州修湘黔铁路,参加民兵团大会战,挖石头,当开山工,没有工资,每月发十几元饭票。在贵州待了两年,方励偷偷把数学自学到初三程度。1973年,方励因为招工回到成都,在八里庄的101厂当钳工。“文革”几年,方励除了看热闹就基本上在看书,他在完全的绝望中开始自学化学、英语,并用两三个月时间自学完高一数学。
“‘文革’时期人的笑容表情,天空的样子,一幕一幕都在我脑海里,倒背如流。”方励几乎有点跑题,但他对世界最初的认知就是从那个年代开始的,这也奠定了他那么喜欢讲故事,那么喜欢观察世界,喜欢用电影来讲述世界的精彩。
“我一直都不认命”
恢复高考后,1978年,方励报考了成都地质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成都理工大学,报考的专业是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他根本不懂这些词汇的含义,惟一的理由就是成都地质学院有一个足球场,而足球有几年曾是方励精神世界的全部。但当时的华东地质学院率先提档,方励就这样去了江西。
在大学校园里,方励是院报编辑、足球队长、团支书、学生会**,连续四年都是三好学生,每一门功课都是90分以上。“人家都奇怪,说你为什么那么爱读书,我说我整整十年都没有读书的机会啊。”
毕业后方励被分配到核工业部的一个研究所,搞铀矿研究。在此期间,方励已经明确了出国的目标。在刚刚改革开放不久的北京,为了练习英语,方励发疯一样去跑展览会,当翻译打杂,部里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是专业翻译。
1984年深圳蛇口招商局公开招聘管理干部,方励悄悄去考了,没过多久对方的调令居然来了,但所里不批准。“我每天去去申报,堵领导,挨个轰炸,党委开会,我就站在门口。”这个时候的方励,活像20年后堵在电影局局长童刚办公室门口的方励。
1984年12月底,部里最终放人。方励成了所里第一个弃学经商的人,但他并没有真的去蛇口招商局,而是去了一家外企。1987年,方励带着自己所有的家当6000美元,去了美国。1989年,方励MBA毕业并和一位中国同学结婚,第二年拿到了美国绿卡。第三年,他有了自己的公司,开始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来回跑,他乐于这样的生活:“我当然喜欢新鲜的空气,但我也离不开熟悉的气味。”
去年8月,方励带着老婆孩子搬回北京,美国的房子还留着。方励希望两个十几岁的孩子在这一生当中最少有几年时间有在中国生活的体验,最刺激方励的是有一年他回成都,在车上和表弟说成都话,儿子问妈妈,爸爸他们是不是在说日语。
“我一直不认命,找到机会就跑。”方励这样总结他的前半生。
自行判断吧 动画丰富了画面信息,用类似flash的形式避免了人物真动起来带来的尴尬感(虽然有几个正面特写还是挺尬的),但出了内容之外,是不是画面层面也基本真实还原了当时的情况,因为我确实没做过核实,所以不敢质疑只敢疑问,如果是当然最好,如果不是那作为纪录片多少就是个打折扣的点。所以综合来说,动画这部分是个比较难评价的点。
配乐太煽情了,作为纪录片不太合适。
视点其实多的有点混乱,作为亲历者(及其后代)的第二人称是必须要有的,导演作为讲述者的第三人称也可以接受,但导演第一人称的一些情感抒发––比如说讲到那对兄弟时,来一句,我也有兄弟,能体会这种感受云云––就有点没必要了。
有些部分(比如最后去海上祭奠),虽然放在里面也不是不行,但从片子整体的调性来讲,反而是一种破坏,也使全片显得不够凝练了。
虽然说了一大堆缺点,但其实按照豆瓣的评分体系,我还是能给到4分的,3分是给影片本身的质量,加的1分是给题材和导演(能把这部片子做出来)的执行力。
翻到一条这个 非常好的影片
既然西方人对东方人的苦难不care,那我就复读当年日本人对盟军的大缺大德,你不愿提不想提的,我们中国人都用客观中立的视角叙事语言记录下来。
—— 来自 OPPO PGW110, Android 14上的 S1Next-鹅版 v3.0.0.81-alpha 角度比较新,看得出日本人对欧美人也是一样的凶残,不知道那些欧美人的滤镜是咋回事,不过票房也好不了,太沉闷了
—— 来自 HUAWEI HBN-AL80, Android 12上的 S1Next-鹅版 v3.0.0.81-alpha 中秋假期第一天去看的,全城排片都很少,但是意外的上座率还可以,坐了有接近一半的人 买了票,没空去看。。等上了流媒体再看 本帖最后由 RYURYUTA 于 2024-9-18 15:32 编辑
导演说话做事风格大概能猜到他什么情况()
但光看片子还是两个点很触动
一是,知道自己击沉押送俘虏船后PTSD的美国军人,和说自己战犯父亲是因为要合群不能反抗才犯战争罪的日本人,作为对照组
二是,讲到中国渔民像救世主一样出现在海上开始救援水中的英国人时,刷的一下眼泪就出来了
引用第27楼疼子于2024-09-18 02:58发表的:
角度比较新,看得出日本人对欧美人也是一样的凶残,不知道那些欧美人的滤镜是咋回事,不过票房也好不了,太......
其实很简单,我都能想到这么操蛋的事英国人为什么不提,甚至片子还是我们拍的
如果把干这事的换成苏联人,你看他们提不提
就类似切尔诺贝利大书特书,福岛无人在意,甚至连定级都有问题一样
嘤子还是老美的“共轭父子”
----发送自 STAGE1 App for Android. 确实好看,值得一去
1
本帖最后由 kamipon 于 2024-9-22 10:14 编辑事情内容我会愿意分享转给别人
,但作为电影我不会推荐。
作为电影的主体表达沉闷,号称纪录片却做了许多刻意的部分进去,极强的引导性。看完我也好奇了方励的经历。
全片其实偏西式视角,中国渔民的部分你看他放了,但其实是淡化的。中文字幕里出的英文名几乎都是英语反复地念的,你可以说这和他经历有关,但看到最后会发现中文名到最后反而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得看字幕滚动。
记录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表扬的。
而作为电影,前面几楼坛友提到的缺点也都说到点上了。该讲好故事的部分没有扩写,而情绪立场的部分一直在用力拉,观影的时候我有一种一碗水在面前摇晃一直要溅出来的感觉。
站在键政一点的角度上,你把它当成政策转向后(2024重新对外开放)的试点来看,就很容易理解这前前后后(包括排片与评分,包括影片里的BBC)。回到曾经的全球主义没问题,在人们见识和经历多了以后,回不回得去不知道,至少这个影片在艺术表达上搞得拧巴了。
电影里那个把照片想办法弄进墨镜做相框的是最触动我的,这部分包括渔民救人的部分要是有人能再扩写就好了。
----发送自 STAGE1 App for Android. 虽然舟山渔民自己也对这次救援没记录很多,但是纪录片里的涉及的篇幅内容太也少了点。
采访日本部分加分。
这片子适合在五眼国家和日本上映。
跑去看了,从知识和纪录片的角度值得一看,我去看的场满座了8成吧,最后出三仓名单的时候大家全坐着没一个起身的,一直到名单全出完才有人走。
但是在作为院校片节奏不够好,坐在电影院里好几次忍不住看时间。
一个是我不太能接受3d场景重现,每次虚拟场景出现超过一分钟我就觉得浑身发毛开始不停看时间数秒。为了避免影响别人,每次都是点一下手腕看了就赶紧用手掌盖住。不过这种原场景沉没加亲历者基本死光,好像也没什么更好的阐述方式?
然后最后一群英国人拉到岛上的追悼会也太长了,这一段要能缩短点效果应该会更好。
总之作为院线片节奏应该更好点,感觉导演有点舍不得剪片。
虽然有节奏的问题,但及格了,值得一看。
看完了,导演应该还是想以里斯本丸的受害者及家属视角为主吧,就像他在见加拿大那个大家庭的时候说的如果没有这事那可能世界上会多几百个欢乐的家庭吧
—— 来自 vivo V2337A, Android 14上的 S1Next-鹅版 v3.0.0.81-alpha 两个小细节
住英国的幸存老兵家门前停的是一辆飞度,但是没给正面镜头
最后部分幸存者家属读信的时候,读的是 colony,字幕写的是HongKong
这个光看预告片就看的泪目,心里好难过。。。 去看了,确实作为纪录片不错的,有几处流泪了
页:
[1]
2